泰戈尔《新月集》&新月派&现代白话文运动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白话文运动里,有一位文学巨匠不得不提,那就是泰戈尔。1924年4月12日上午11点20分,由香港驶来的“热田丸号”客轮,在上海的汇山码头缓缓靠岸。


码头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前来欢迎的上海文化界人士,足足有600多人,其中包括:徐志摩、瞿菊农、郑振铎等文化界名人,也包括上海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以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各大报纸记者。


如此大的阵仗,说明搭乘此船前来的人物级别必定不低。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艘船上,有一个小规模的访华文化代表团,他们是:梵文学者沈谟汉(Kshitimohan Sen)、画家南达拉·波斯(Nandala Bose)、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卡利达斯·纳格(Kalidas Nag)、社会工作者格林斯(Greenes)。①


当然,这些人都不是主角。


真正的主角,是这个小小文化代表团的领头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 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了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

1913年,凭借自己的作品诗集《吉檀迦利》,52岁的泰戈尔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声名鹊起的泰戈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而他对东方文化的捍卫以及颂扬,也开始为更多人所知晓。

“许多人 因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而他的翻译、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转引自费慰梅著《梁思成与林徽因》)


@人文不简单 


——附上一首林微因的诗作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林微因《冬》


——


①https://mp.weixin.qq.com/s/QvS9tataifCuAq6EG8RhFA1924年,泰戈尔访华

评论

海上牧云寂

©海上牧云寂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