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阅读笔记(四)

柏拉图对话录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戏剧的主题就像哲学那样探讨存在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命运是什么?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如何?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我如何面对我的罪?我能期待什么样的宽恕?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永恒的哲学核心问题,


康德在18 世纪曾将其概括为:我能知道什么?我能期望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人是什么?


借助柏拉图的对话录是一种结合传统又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沙丘》作者赫伯特把主人公保罗儿子——雷托写作为真理之神帝——那些哲学道德式要求、智者修辞学的机灵敏捷,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赫伯特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与他过去的一系列经历不无关系,早期《格伦达之星报》《俄勒冈政治家报》报刊的摄影师等一系列工作锻炼了他的景观画面文字描述能力;二战中作为摄影师的六个月服役,也让他看到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打击;后续对心理学、禅学等多层面知识的了解,除此之外,在《沙丘》这本书里,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何为“预言”(对话体),而这就是其中哲学意味最重的一个有趣环节——雷托皇帝说,“我指的是希腊人患上的一种政府病,后来传给了罗马人,罗马人又把这病大范围传播开来,从此就没有根除过。”


作者把对世界领悟的真相隐藏在小说语言中。让语言固有的模糊性来保护自己。引导读者一步又一步走进过去、现在、未来。


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几股重要的势力尽管各自的标签简单明了,然而彼此之间的互动错综复杂,通过沙丘神帝的对话描述出一个可靠的对话价值,堪比数倍于其时间的柏拉图对话录。


虽然沙丘小说世界宗教历史蕴含着有关罗马帝国暴政,我常常在《沙丘》里阅读着“过去”和“当下”的时间点。一次又一次的把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过去)时间对接到当下。


这正是沙丘迷人之处,在小说里每一次对话都会有时间因素的一席之地,只要人们还有某些不可缺少的实际需求,例如香料或者伊克斯的技术产品;只要还有人需要专业人员,例如门泰特或苏克医生;只要市场还存在对各种日常事务的需求,例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建筑工人的需求,对设计师的需求,对平面生活的需求,对艺术家的需求,对异域欢愉的需求,只要还在沙丘,围绕着美琅脂的交易体系就会继续存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也会继续涌现……@人文不简单 

评论
热度(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海上牧云寂

©海上牧云寂
Powered by LOFTER